close

金門守護神《風獅爺》 

金門是福建東南沿海的小島,自然環境不佳,加上歷代戰亂,天災頻傳, 居民為求生活,不畏橫逆的與大自然搏鬥,形塑了本地堅毅的民風,與豐厚的 宗教祭祀觀和內涵。 
金門民間用風獅爺來「鎮風止煞,祈祥求福」,視為村落的守護神,是金 門最具特色的民間信仰,風獅爺佇立於村旁,終年忍受風吹雨打的洗禮,構成 金門獨特的文化景觀。 
一、風獅爺的由來: 
風獅爺起源於何時何地?原貌如何?由於缺乏歷史文獻的記載所知不多,以下僅從一些線索間接的來推斷: 
1.
由石獅形象演變而來:金門民間也稱村落風獅爺為「風獅」、「石獅公」,一般認為就是由自古以來被國人視為能辟邪招福的神神獸獅子的形象所演變而來,以獅子「百獸之王」的威猛來嚇阻四面八方的邪魔妖怪,而最主要的任務是用來剋制造成風害的邪魔,因此才稱這一類的石獅為「風獅」,冠上公或爺乃表示對神祇的一種尊稱,有數尊風獅爺的造型與一般廟前的石獅造型相同,便可見其淵源。 
2.
由風神、風獸之形象演變而來:原始初民俗信天下萬物有靈,往往將風、雨、雷、電等等自然現象的力量歸之於某一種神祗或動物。我國幅員廣大,各區生活環境不同,因此各民族常以自己的生活區域為中心,根據他們對風的觀察和經驗,而塑造出不同風貌和,而塑造出不同風貌和神性的風神。

從周至春秋戰國時,我國北方各國尊稱風神為「風伯」,風神的另一尊稱是「風師」,俗傳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箕星,屬於自然崇拜中無機界的自然神,但南方的楚則把風神取名為「飛廉」。

到漢時已將風師、風伯、箕星、飛廉視為一物,均是指有司風能力的風神。獅子傳入我國時,本採用原有的「師」字為名,稱作「師子」,因為是獸,所以後來加犬部首作「獅」,才改稱為獅子,師與獅之讀音相同,因此將風神「風獅」的形體想像成獅形,因而成為「風獅」。

二、金門風獅爺信仰的環境背景:

每一種民間信仰的存在與發展,都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有其相互關聯的複雜因素,深受一地之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歷史背景等等因素的影響;而風獅爺只是眾多民間信仰中的一種,為什麼在金門地區特別凸顯 ?顯然與金門多風的環境有關。

(一)自然環境的影響:金門島群位於福建東南方,正處於台灣海峽西岸季風盛行帶內,背大陸面海洋,由於海峽二岸高山如屏,形成走廊風,島上又無高山峻嶺可作屏障,風 力遠較緯度相當的同安、廈門強勁,因此金門過去有「集十三省行風」之諺, 《金門誌》則以:「居人多以布裹頭,盛夏不輟,海風破腦故。」來形容強風 的情況。

金門一年中東北風長達十個月,每年九月至翌年 三月,此半年之平均風速高達每秒四公尺以上,但金門農試所於民國七十三年 以前原設在金城近郊,地勢較低,早期所測風速不能代表全金門各區之風速, 因樹林具有阻風的作用,故在未普遍造林前,實際之風速應更強。
 
(
二)人為災禍的影響:樹林具有防風定沙、水土保持、調節氣候與維護生態環境等功用,對國防安全與民生經濟均有莫大的裨益,根據文獻的記載,及以往挖煤、掘塘所發現大樹的殘根,可知金門昔時曾為樹林蓊鬱之地,至少有以下四大林區:

1.雙乳山林區2.鵲山林區3.豐蓮林區4.太武山林區。

到底金門原有的樹林到那裡去了呢 ?為什麼明末清初之後,風害就轉趨嚴 重呢 ? 元代金門設鹽場,大舉砍伐林木作煎鹽之燃料,對林木已開始造成大量的破壞,而倭寇海盜之不斷劫掠,除打家劫舍外,常放火燒林盈週不熄,廣闊森林付之一炬,因此洪受於隆慶間所著之<滄海紀遺>便已記載:「十八都之東( 太武山以東 )到處飛沙積壓,下戶之民,無尺寸田地者,十有八九也。」當時之《同安縣志》亦載 :「浯洲居海中,有風沙之苦」,可見金門之風患於明代便已日趨嚴重了。

明末,鄭成功以金門做反清復明之根據地,曾二次大舉伐木以供造軍艦之用,將青山坪及豐蓮山一帶的樟樹砍伐殆盡,而清兵二次進佔金門,憤於金門抗清復明之舉,及防再為明鄭所用,曾下令棄地遷界,更造成極大的摧殘。胡璉將軍《金門憶舊》說:「抗戰軍興,倭兵進佔,與大陸隔離,乃刨根割叢,遂成水土無法保持之狀,不特太武石山濯濯,即雙乳山,田埔岩亦白沙赤土,寸草難生,我軍進駐時,大陸柴木來路已絕,居民本以勁草防風護禾者,至此又以之割為燃料,且有軍民爭取情事....」四十年代的金們,僅少數村落因風水因素而保留部份「風頭樹」外,林木幾已全無,那種寒砭肌骨,風沙蔽天的淒苦,令當時居民心有餘悸。

三、風獅爺的分佈情況與設置時間:

據耆老指証,以往金門有更多的村落設置有風獅爺,但被毀後未再重設,目前調查所見共有七十二尊,分佈在五十三個村落,如果以鄉鎮別統計,分佈的情況為:

* 金沙鎮43尊    * 金湖鎮14尊     * 金寧鄉8尊    * 金城鎮6尊    * 烈嶼鄉1尊

位在國家公園區內的風獅爺共有十尊,瓊林和官澳村各有二尊,青嶼、山后、西洪、北山、歐厝、小古崗等村各有一尊。金門往昔之風害,居民認為即是「風煞」,因此在各村落的當風路口設置風獅爺以鎮風,此類風獅爺的坐落方位朝東北東至北方為主,剛好與金門最盛行且最強勁的東北風相對峙,東半島位於迎風面,風勢最強,早期風害最烈,故風獅爺的分佈也較多,金門民間咸認設立風獅爺的主要目的是驅風邪,在此可獲證實也。島的西側有太武山為屏障,太武山海拔雖僅253 公尺,多少仍具有些阻風作用,故顯然分佈較少。金門在元代開始伐木煮鹽,明中葉起倭寇、海盜不斷侵擾,此時風害已漸趨嚴重,加上明鄭與清廷之攻守,尤其清初墟地遷界之禍,居民經歷全面性的浩劫,可謂生命中一大夢魘,其慘痛創傷必深烙在先民的心坎中,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前後(約西元1683年)被迫遷居大陸內地的民眾,才陸續重返故土,面對著林木幾已全無,荒廢殘破的家園,如何戰勝強風的惡劣環境,勢必成為居民最大的挑戰,此時迫切的需要能有協助克服此難關的方法,必油然的將於漳泉一帶所目睹獅子辟邪的習俗引入,因此金門村落風獅爺應是在清康熙之後才普遍設立的。

四、風獅爺的藝術造型:

風獅爺之藝術造型可說尊尊不同,獨具特色,往往隨雕刻者之意念,自由 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並無一定之模式,然甚具藝術之美,呈現不同的造型旨趣 。由於將風獅爺視為神明,故有不少採取擬人神的方式雕塑,遠看就像真人站 在那裡。 風獅爺有各種豐富的表情,或兇悍無比,虎視眈眈狀、或露齒含笑,圓圓 酒窩,逗趣可掬的;有猙獰狀,有忸怩作態,也有一臉稚氣者,並不全是一副 百獸之尊凜然不可侵的神態。出自名匠雕鑿的風獅爺,充分顯露出屬於獅子威 猛的精神面,散發出一股充沛的活力。 就姿態而言:可分成立姿和蹲踞兩種,立姿的有四十四尊,或坐立、或蹲 立,或如人直立狀;渾圓的身軀,立體感並不強,由於將風獅爺變成直立姿態 ,比例上有的並不勻稱,四肢顯得細小些,像歐厝村風獅爺,四肢既短小,且 前後肢又幾乎連在一起;以灰泥塑造的風獅爺都是立姿,雙前足平舉至身側或 胸前,類似張牙舞爪狀,是共同的特徵。 就雕刻技術而言:有的雕工細緻,神態逼真;有的則雕工粗糙、造型簡略 ,徒具獅子象徵的形象而已。

就高度而言:有的雕塑成龐然大物、高大無比,像瓊林村北側風獅爺高達一八九公分;而青嶼風獅爺則體態驕小,僅四十二公分。就整體而言:風獅爺雕刻的精華在頭部,尤其是臉部,一般為圓眼凸出,鼻頭寬闊的獅子鼻,呲咧大嘴,甚至與頭等寬、露出尖銳的牙齒,有的嘴角誇 大成二凹洞,這是較顯著的共同特徵。


1  2  345  33618  

以上圖片均都可以幫忙訂購,亦可當作婚禮小物,打破傳統婚禮小物的東西,像是棉花糖,金莎花束....等,來點不一樣的婚禮小物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ㄚ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